滑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探讨止点性跟腱炎 [复制链接]

1#
盖百霖副作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8628.html
跟腱炎是引起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为5.6%。根据病变解剖部位的不同,跟腱炎可分为止点性跟腱炎和非止点性跟腱炎。止点性跟腱炎即累及跟骨结节跟腱附着点处的跟腱炎,可能与跟腱滑囊炎、跟骨后上突增生(Haglund畸形)等有关,占跟腱炎的20%~25%。解剖特点跟腱是人体最粗壮的肌腱,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附着于跟骨的后侧面。跟腱周围没有真正的腱鞘,而是被腱周组织包绕,腱周组织是一层可滑动的薄膜,向近端延伸为肌肉筋膜组织。跟腱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腱周组织中丰富的血管网和周围肌群。

跟腱止点是跟腱的应力集中点。解剖学研究表明,跟腱中段的横断面呈椭圆形、止点处的横断面呈新月形,且在止点处分别向跟骨内侧和外侧延伸约3.5mm,这一解剖结构有利于消除从跟腱到跟骨的应力。跟骨结节的突起增加了跟腱止点附着区的面积,但突起产生的机械摩擦,也促进了止点性跟腱炎的发生发展,同时,滑囊炎症也是引起止点性跟腱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在受损的跟腱组织中未出现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炎性细胞浸润,由此认为,止点性跟腱炎并非由炎症因子介导。目前认识较为一致的是,止点性跟腱炎的本质是跟腱止点处的退行性病变。

发病原因

具体来说,止点性跟腱炎的病因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跟腱长期承受过度的应力负荷,这种情况多见于经常跑跳的运动员,这也是引起止点性跟腱炎的常见原因;二是不良的运动姿势可导致下肢力线改变,影响跟腱的应力及血流量,如踝关节的外翻运动,对短跑后跟腱血流量增加有显著影响(外翻角度越大血流量越小);三是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皮质类固醇药物。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肥胖及相关的代谢功能障碍等因素。跟腱的血液供应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跟腱的血液供应逐渐减少;同时,肥胖及相关的代谢功能障也会引起止点性跟腱炎。中医学理论认为,止点性跟腱炎可归于“痹证”范畴,多由肝肾亏虚、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袭或慢性劳损伤及筋骨所致。

临床表现止点性跟腱炎的临床多表现为足跟部刺痛或烧灼痛,跟腱止点上方1~2cm处有触痛。部分患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或皮肤潮红,局部有捻发音。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跟腱增厚、腓肠肌紧张,触诊跟腱坚硬、有结节。影像学检查目前止点性跟腱炎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多将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进行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及MRI。止点性跟腱炎的X线检查结果常为阴性,偶尔在踝关节负重侧位X线片上可发现跟腱附着点钙化、骨赘形成或Haglund畸形。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跟腱撕裂或滑囊积液,尤其适用于存在腱周软组织病变的患者。

正常的跟腱在T1WI和T2WI上呈均匀低信号,止点性跟腱炎在T2WI上局部呈高信号,这可能是由于跟腱变性及腱周组织炎症水肿而表现为连续性部分中断所致。MRI检查也有助于发现跟腱周围滑囊或骨质的变化。

治疗方法病情较轻时首选非手术方法治疗,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时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包括休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矫形器、离心运动训练、体外冲击波治疗、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及中药薰洗等。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开放性清创术和背侧闭合楔形跟骨截骨术。新技术的出现为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仍需通过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完善该病的诊疗方案。

作者:林武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来源:林武杰,庄汝杰.止点性跟腱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32(1):60-63.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试用

投稿或转载请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