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春和景明。我居住的地区潘家园却被划入管控区范围,所在社区也成为高风险地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市直机关工委为充实社区一线防控力量,发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一线,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单位也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发动我们积极参与。
听到这则消息,我想起了十九年前的“非典”时期,那时的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参加抗击“非典”。
十九年过去,“非典”记忆历历在目,现在的我不仅是一名人民警察、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尽管身份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定当义无反顾地再出发!于是我积极报名,向所在的社区报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大潮中。
下沉社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既要“下”得去,也要“沉”得住。
“下”是通往考场的路
“沉”才是真正的考题
战“疫”有我丨程莉:十九年过去,我依然义无反顾
下沉社区,要攻克体力关
我所在的社区居民楼多,密度大,人口众多,管理难度大。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志愿者,我们成立了核酸组、蔬菜组、购药组、紧急就医组、电话组等,分别负责组织核酸检测、保障居民生活供给、帮助老人买药、安排老人就医等工作。虽有分工,但各种事情应接不暇,大家每天忙着跑上跑下、跑进跑出。我作为其中一员,每天累得只想躺床上,刚好前段时间右腿滑囊炎没来得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走路睡觉都疼。
但在这防疫吃紧的关键时刻,看着周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看着每一个身影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的城市早日清零,恢复正常。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贴一张膏药,我又满血复活了。
下沉社区,还要攻克熟悉关
既要熟悉关于疫情防控发布的各种政策,还要熟悉各个小区管理规则和内部情况,了解特殊时期解决各种问题的办事流程,才能解答社区居民的问题,帮助解决居民多种困难。我所在的社区以老年人居多,许多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其中三分之一是重症或需要透析的病人,就医需求大,在社区半封闭式管理的情况下,居民经常向我们咨询什么时候能解封方便看病等问题,只有对大方针小政策都如数家珍才能真正答疑解惑。
在帮助居民解决困难时,我总会收到热心群众的关怀,一位75岁的老人过来询问买药的事情时特意嘱咐我说:“姑娘,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这句话像暖流一样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下沉社区,更要攻克坚持关
下沉不是两三天,良好的心态是坚持的关键。面对个别不理解和有怨言的居民,我和志愿者们一遍遍向其讲明疫情期间的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缓解居民在疫情管制中的压抑情绪,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用我们的诚恳和热情换来居民们的理解和配合。
封控期间,我遇到一位大叔,他本人住在东边,九十多岁的母亲住在西边,第二天要去西边接母亲去看病,来社区办理出行手续,当得知自己的母亲原定下的手术因疫情取消时,大叔表现得很烦躁,险些发生冲突,在我们耐心地跟大叔解释之后,他向我们表示歉意,并配合了社区的防控安排。
做好居民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医用隔离面罩和手套,呼吸都不顺畅,还要完成核酸检测等各种操作。摘下N95时,脸上也被勒出深深的印迹。
但我从未后悔,因为我时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下沉前,单位反复叮嘱做好自身安全和防护。下沉后,社区的同志也嘘寒问暖,及时了解我们遇到的困难,志愿者们也相互鼓励、加油打气。
疫情尚未结束
防控不可松懈
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战斗在抗疫一线,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供稿:北京一中院法警支队
作者:程莉
编辑:方硕、孙慧